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影,国产999免费视频,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不卡视频,日本强伦50岁熟妇观看

您現在的位置: 首頁

互聯網金融合規元年 監管升級能否驅逐

發布時間: 2016-12-23 10:44:00 | 來源: 新華社 | 責任編輯: 牛志鑫

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式進入合規發展之年。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力度加大,監管升級能否驅逐“劣幣”?能否挽回理財投資人的信心?網貸行業收益率下行、洗牌加速,你的錢該交給誰理?

互聯網金融監管升級,合規發展之路日漸清晰

今年57歲的北京市民劉阿姨愛好跳廣場舞,自從去年參加了一個網貸平臺組織的廣場舞大賽,她接觸到了網貸平臺,發現網貸平臺的投資收益比銀行理財高多了。于是,愛跳廣場舞的劉阿姨又喜歡上了P2P理財。她陸陸續續在5家理財公司購買了產品,甚至將90萬元“家底”都投入其中。

不過,隨著“平臺跑路”事件頻頻曝光、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如火如荼,劉阿姨擔心了,“過幾天有幾個產品到期,我想趕緊把錢取出來,還是放在銀行踏實些?!?/p>

尋求“踏實”折射出當下不少人的理財心態。拍拍貸首席執行官張俊介紹,從拍拍貸的數據來看,客戶在投資標的上的分散度比2015年提升了近3成,中等風險的投資比例在上升?!袄习傩赵絹碓揭庾R到分散投資的重要性,低、中、高風險的標的投資配置比例越來越合理?!?/p>

這些變化的背后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升級。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,互聯網金融的關鍵詞轉變為“規范”,合規發展之路日漸清晰。

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,從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,到17個部門聯手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,再到網貸行業監管新規正式出臺……隨著互聯網金融加大整治力度,不少居民理財也由此前“狂熱”追求高收益,逐漸回歸理性投資。

與此同時,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的“虛火”也在持續降溫。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,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從今年1月的12.18%一路下滑到11月的9.61%。

“隨著網貸機構合規調整成本增大,靠巨額補貼推升利率吸引投資者的機構越來越少?!本W信理財首席執行官陳志雄表示,“一些有實力的平臺加強了優質資源的獲取,通過降低資產的風險溢價降低融資成本。”

交易資金漸向大平臺集中,行業分化明顯

年末,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所提升,年化收益率達到4%以上。但仍不及網貸平臺投資收益率的一半,網貸平臺仍是不少投資者的理財選擇。

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,今年1月至11月,網貸行業累計成交量為18195.46億元,是去年同期的2.14倍。截至11月底,北京、上海、廣東活躍投資人數總計323.86萬人。

“我比較傾向于投資規模較大的平臺?!睙嶂杂诨ヂ摼W理財的劉先生告訴記者。

隨著監管升級,互聯網金融機構洗牌加速,交易資金向排名靠前的大平臺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。數據顯示,網貸行業10%的平臺集中了超過85%的交易量,其中排名前十的平臺交易量更是超35%。

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馬駿表示,“雙十一”期間,互聯網金融機構吸引了較多增量資金,這些資金的主要去向仍是以“強背景”的大平臺為主。

京東金融財富管理業務負責人周宇航介紹,截至今年11月,京東金融新增投資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600%,尤其“雙十一”期間,用戶投資大規模增長。

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表示,隨著行業監管要求逐漸清晰,互聯網金融行業勢必出現分化,扭轉此前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。“‘良幣’逐漸占據市場份額對投資人來說是好事,但也絕不是高枕無憂?!?/p>

平臺轉型拓展綜合服務,網絡理財產品或更豐富

目前,全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“重頭戲”——“清理整頓”階段已經正式開始,將有上千家互聯網金融機構成為整治的重點,其中較大的機構更是監管的重中之重。

在新形勢下,不少規模較大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一方面提升自身風險防控能力,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發展戰略,加強綜合化經營。

據了解,已有一些處在網貸平臺“第一梯隊”的機構開始轉型發展,陸金所、積木盒子、網信理財都在走集團化的發展路徑,在原有網貸業務基礎上,拓展基金、保險銷售、互聯網小貸等多牌照的綜合金融服務。

“隨著平臺業務規模越來越大,各類業務需要連通互補,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,轉型勢在必行?!标愔拘郾硎荆瑢τ谝恍┐箢~項目,平臺往往會依托公司已取得的金融資質,接受相關監管。

相比“大而全”的集團化轉型,監管部門更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走“小而精”道路,這從網貸規定借款上限等要求就可以看出。

專家認為,未來集團化發展的P2P平臺還是少數,更多的平臺還是轉向經營小額、零散的金融需求,如消費金融、居民或企業小額信貸等,這將使面向百姓的低門檻理財產品越來越多。

“理財投資不光是百姓的事。在投資者教育依然薄弱的背景下,需要監管部門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,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。”楊濤說。

文章來源: 新華社
 
分享到:
 
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: 86-10-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
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: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[2011]0252-085號